国际教育中心留学生科长致辞

国际教育支援机构 国际教育中心留学生科长

王 怡人

 

我在台北的一家廣告公司上班時,80年代的日本廣告讓我非常著迷。 所以在1991年,我決定來日本留學研究日本的廣告。在此,讓我分享兩樁我留學時的軼事來向大家打招呼。

 

語言是識別我們周圍世界的過濾器。

在我的留學過程中透過指導教授的介紹,我學習了市場營銷領域中非主流的「語言學」和「符號學」。 從這兩門學問中我對“語言”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
其實,我們每天所使用的語言不僅僅是一種表現事物的工具,更是一種識別我們周遭世界和塑造我們價值觀的過濾器。 這個發現對我來說有兩個意義。

首先,要了解外國文化和人們的價值觀,就必須先掌握那個國家的語言。 然而,僅僅透過教科書和字典來學習一門語言是不夠的。 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到當地去,從與當地人的互動中學習。此時 “這是什麼?” 這句短文將是你學習語言最有用的工具。因為用這個簡單的語句,你周圍的人就會立刻成為你的外語老師。

其次,比較母語和外語的詞彙量的多寡,能有助於了解外國文化和價值觀。 例如說,在英文和中文的表現中,在“水”這個名詞前面加上適當的形容詞就能表現各種不同狀態的水。 (如“hot / cold water”,“溫 / 熱 / 冰 開水”)。 當然,這個文法規則也適用於日語。 但是在日語中,有描述各種不同水溫的專有名詞。例如“白湯(sa-yu)”,“ぬるま湯(nuruma-yu)”,“お冷や(o-hiya)”和“熱湯(nettoh)”等等。 這種指稱事物的詞彙的多寡,就是該語言的一種特徵。 所以,如果你帶著這個看法去學習一種外語,那你的學習過程將會變得更有趣。

有品味的人說話時總會為對方著想。

語言會隨著時間而改變。 所以,請注意你所選擇的詞彙。 為什麼要在這裡談“措辭”呢? 其實並不是想強調要“用詞正確”,而是想強調注意用詞時的意圖和態度。

在此讓我再次離題。

Pieter Bruegel 的《巴別塔》是我最喜歡的畫作之一。 這幅畫的主題是描寫舊約聖經中的“通天高塔”。 為什麼要在此向大家介紹這張畫作呢? 原因在於它背後的神話。那神話說,以前使用單一語言的人類,因為能夠完全的溝通所以變得狂妄自大,所以建造了一座高塔想接近天神。 但這讓天神很生氣。 然後天神就摧毀了這座塔,並分割了人類所使用的單一語言作為懲罰。 結果,人類就再也無法像以前一樣,完全理解對方的想法,所以就分居於世界各地。

對我來說,這幅畫和神話的寓意是要告訴我們,人類因為語言不同而無法完美的溝通,所以用一種謙卑的態度地去理解對方是很重要的。 然而,不幸的是,實際上因為溝通不良導致了種種的紛爭與衝突。

然而,真正導致紛爭與衝突的原因並不是言語,而是當事人的意圖和態度。

關於這點,讓我介紹我的第二樁軼事。 剛來日本的時候,因為一點小事和韓國同學吵嘴了。 但是因為我們都不懂彼此的語言,所以我們只能用日語吵架。 問題是,日語裡並沒有太多罵人的髒話,所以我們倆都不能吵得盡興。

之後我一直想不通, 日本人到底是怎麼吵架的? 當我問我的日本朋友時,我得到了兩種答案。 一種是日本人不吵架。 另一種是日本人用嘲諷的方式吵架。

原來如次。 不說髒話也能吵架。 在這樁軼事中我想說的是,即使你使用普通的詞彙,但這些詞彙的意義會隨著說這些話的人的意圖和態度而改變。 同樣的,即使你使用很有禮貌詞彙,但如果你的態度不好,也很有可能會被誤會。

人都難免會因憤怒而爭吵。 然而,在現代社會的結構中,每個人的工作都需要他人的幫助才好進行。 如果有一天你一怒之下瞧不起人或傷害到對方,這個影響終究會回到自己的身上。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。 而且大家都互相支持著。 所以,讓我們為對方設身處地地想,用體貼對方的態度來說話。

優雅的品味,並不是用經濟能力,美貌,時尚服裝或奢侈品來定義的。 相反的,它的定義是對他人的善意和同理心。